红外技术

综述与评论

  • 红外制导导弹抗诱饵干扰策略研究

    陈永鹏;祝雯生;周遵宁;袁大钟;李聪;吕瑞恒;

    提升红外制导导弹的抗诱饵干扰能力是保证其作战效能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红外导引头对诱饵的响应原理和过程;然后,阐述了红外制导导弹与诱饵的对抗与反对抗历程,据此提炼出了红外制导导弹抗诱饵干扰的技术途径;最后,分析总结了红外制导导弹的典型抗诱饵干扰策略。

    2025年06期 v.47;No.390 663-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红外探测器组件可靠性评估和加速寿命验证研究

    张凯;李海英;柳冬;张应旭;袁绶章;李培源;李红福;赵文丽;查云;赵榆松;

    红外探测器组件在战术及空间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并且各类应用对其可靠性指标也不断提高。组件可靠性评估方法不统一和关键可靠性指标难以评估给组件研制单位带来很多困惑。为此我们梳理了近年来国外主要研究机构针对红外探测器组件所进行的可靠性评估研究,整理了探测器组件及主要部件的加速寿命试验结果,认为以下几个方向可用于提升组件的可评估性和准确性,即基于关键部件红外探测器、杜瓦、制冷机的加速试验、标准使用剖面及加速因子等关键研究方法,结合工程经验、理论方法、统计工具和外场数据反馈来提高组件的可靠性。

    2025年06期 v.47;No.390 671-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微光技术

  • 超二代像增强器信噪比提高方法研究

    曾进能;王乙瑾;李晓君;杨琼连;吴佩遥;邱祥彪;李廷涛;宋奇庚;孙正社;朱世聪;崔万兵;伏兵;王婷;褚祝军;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实验验证,研究了影响超二代像增强器信噪比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光电阴极灵敏度、亮度增益,MCP的开口面积比、电子首次碰撞时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及斜切角都会影响超二代像增强器的信噪比。信噪比随灵敏度的增加而增加,灵敏度由356μA/lm提高至1013μA/lm,信噪比提高了49.6%。信噪比随亮度增益的增加而减小,亮度增益由5000 cd·m~(-2)·lx~(-1)增加至20000cd·m~(-2)·lx~(-1),信噪比下降了12.3%。信噪比与MCP噪声因子呈负相关,MCP开口面积比越大、电子首次碰撞时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越高,其噪声因子越小。而随着MCP斜切角增加,噪声因子先减小、后增大。结合上述规律,在灵敏度和亮度增益相当的条件下,确定了MCP开口面积比、电子首次碰撞时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和斜切角的最佳状态,新状态与普通状态的超二代像增强器相比,MCP噪声因子降低了38.0%,信噪比提升了26.9%。本工作将为进一步提高超二代像增强器的信噪比打下良好基础。

    2025年06期 v.47;No.390 681-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系统与设计

  • 基于大面阵铟镓砷探测器的短波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陈洁;朱尤攀;孙爱平;赵德利;王世铭;冯丽军;周玲玲;和多林;

    近年来,随着铟镓砷探测器的迅猛发展,短波红外技术在透雾以及夜间探测具有独特的优势,使其广泛应用于夜间导航及辅助驾驶、军事勘察等领域。随着全国产化1280×1024像素大小的铟镓砷探测器陆续推出,开展大面阵大相对孔径的短波红外光学系统研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针对特殊背景(如夜视成像)的需求,本文主要设计了一款基于1280×1024像素,像元间距15μm大面阵铟镓砷探测器的短波红外光学成像系统,该光学系统可以实现高分辨率和大视场成像。本光学系统采用经典双高斯结构形式,利用常见可见光材料适当配比,完成复消色差短波红外系统设计,该系统具有小型化、大相对孔径、高分辨率、工艺性优良等优势。

    2025年06期 v.47;No.390 689-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微米级数字光刻微缩投影物镜设计

    杨嘉根;郝博楷;万林峰;王双保;徐智谋;张学明;

    微米级芯片因其成本低、技术成熟等优势,目前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而在制造领域,微米级分辨率的数字光刻投影物镜设计成果则相对较少。本文基于ZEMAX设计了一款具有微米级分辨率的数字光刻微缩投影物镜,对于光刻常用的405 nm的光源,其具有0.625μm的分辨率,能够完成较为精密的结构加工;将成像的畸变降低到了0.0159%,极大地提高了成像质量;物镜设计放大倍率为-0.0714,物方数值孔径为0.02,能够满足大多数微米级芯片制造。同时设计了一组微透镜阵列用于匀光照明,降低了光照不均匀的影响。经公差分析,有90%的成品MTF>0.7692,满足加工精度要求。

    2025年06期 v.47;No.390 696-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低成本轻小型双视场中波制冷无热化光学系统设计

    贺磊;王仁浩;司红利;吴兴广;于鹏亮;

    为满足中波制冷红外导引头低成本、轻小型、双视场、宽温工况环境的使用需求,设计了一款适用于分辨率640×512、像元尺寸15μm制冷型探测器的中波红外双视场光学系统,该系统基于硅锗光学材料,采用一次成像4片式(Si-Ge-Si-Ge),单透镜轴向移动变焦光学结构,利用折/衍混合光学元件及非球面,实现了光学系统双视场切换和宽温范围内无热化设计。设计结果表明,光学系统工作波段为3.7~4.8μm,F数为3.97,焦距为65 mm/21.5 mm两档3倍光学变焦,视场大小为8.4°×6.7°~25.1°×20.2°,在33lp/mm处,双视场成像质量,轴上0视场的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不小于0.3,轴外0.7视场传递函数不小于0.22,冷光阑效率为100%,在-40℃~+60℃温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且无严重的冷反射现象。光学系统的外形尺寸不大于φ50 mm×72 mm,总重量不大于36 g,空间排布紧凑,易加工装校,良品率高,工程可实施性强,各项性能指标满足应用需求。

    2025年06期 v.47;No.390 704-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图像处理与仿真

  • 一种引入多尺度卷积滤波器的高光谱特征提取方法

    黄飞庆;郭宝峰;尤靖云;吴治龙;王奕炜;王庆林;

    针对循环神经网络存在的梯度消失现象和传统卷积神经网络感受野的限制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引入多尺度卷积滤波器的光谱-空间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包括光谱特征提取和空间特征提取两个部分。在光谱特征提取部分,将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与波段分组策略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网络太深导致的梯度消失问题。在空间特征提取部分,在卷积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引入多尺度卷积滤波器,使网络能够同时捕捉到细节特征和全局结构。同时将浅层特征与深层特征融合,从而提高分类性能。在两个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分类准确度。

    2025年06期 v.47;No.390 712-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4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结合上下文信息的红外-可见光行人重识别

    葛斌;郑海君;石怀忠;夏晨星;邬成;

    红外-可见光行人重识别任务的目的是匹配同一身份的RGB图像和红外图像。由于两者的成像原理不同,因此难以高效地提取具有鉴别性的模态共享特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中提出了模态共享特征增强模块和全局特征增强模块,联合两个模块提取增强全局特征的鉴别性。首先在骨干网络中加入模态共享特征增强模块,结合上下文信息缓解模态信息并强化模态共享特征。其次,在全局特征增强模块中对全局特征进行编码操作,联合损失函数在挖掘模式特征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全局特征的鉴别性。最后采用互均值学习方式缩小模态差异,约束特征表示。本文在主流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精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2025年06期 v.47;No.390 72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红外小目标混频特征融合检测模型

    李才荣;王志社;李晋红;任乃奎;王春发;

    红外成像的小目标通常缺乏明确的轮廓和纹理信息,导致仅依靠目标自身特征进行识别存在较大困难。为克服这一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混频特征融合检测(mixed-frequency feature fusion detection, MFFD)模型,它通过充分聚合目标及周边背景的上下文信息,有效提升小目标检测性能。模型中的混频提取模块通过结合全局低频语义特征与局部高频目标细节,显著增强系统对弱小目标的感知能力;此外,模型中的多阶段融合模块通过高效协同不同级别特征的交互融合,促进更深层次的语义理解和空间信息的整合。在公开数据集NUAA-SIRST和IRSTD-1k中,MFFD-Net相较于其他五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表现更优。与AGPC-Net相比,MFFD-Net在NUAA-SIRST数据集上的Io U和nIoU指标分别提升了4.42%和4.33%,在IRSTD-1k数据集上相应指标分别提升了3.63%和6.38%。这充分表明本模型在复杂背景下进行小目标检测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2025年06期 v.47;No.390 729-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用于野外机器人的红外小目标检测算法

    童金鑫;蒋刚;黄凯睿;陈清平;徐文刚;

    红外热成像目标检测对机器人在野外环境实现全天候巡检有重要意义。针对机器人机载的嵌入式计算机运算能力不足、目标检测实时性低以及红外热成像图形的小目标分辨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7改进的轻量级检测算法。首先,对网络进行结构化剪枝以提高在嵌入式计算机上运行的实时性,再构建自适应卷积层和无批次归一化处理模块改进骨干网络。然后,使用多速率空洞卷积与3D卷积提取高分辨率的尺度序列特征,再使用FPN将尺度序列特征做特征融合,增强小目标检测精度。最后,在预测阶段引入SIoU位置回归方法,提升回归速度和准确度。通过NVIDIA Jetson Xavier NX平台在夜间红外热成像数据集上验证表明,与YOLOv7相比,以mAP降低1.95%为代价换取了FPS 162%的提升,达到实时性检测的要求。

    2025年06期 v.47;No.390 739-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改进注意力机制的红外小目标检测

    张慧宁;张培航;

    针对红外小目标图像特征提取较难、对比度低等问题,提出基于改进注意力机制的红外目标检测方法。首先在反注意力机制的基础上设计并联双通道的反向注意力机制,一个分支按空间注意力、通道注意力顺序操作进行,另一个分支按通道注意力、空间注意力顺序操作进行,这两个独立的分支并联使用,将它们的输出合并在一起。然后并联双通道反向注意力机制引入到Res2Net,并且在Res2Net增设改进区域强度水平模块。最后损失函数考虑全局约束损失函数和局部约束损失函数。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视觉效果较好,精确率、ROC检测指标性能优于其他算法。

    2025年06期 v.47;No.390 748-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扩散模型的红外小目标检测

    屠晨浩;叶文亚;杜妮妮;郑彬淏;徐生;

    红外小目标检测作为一项复杂且关键的计算机视觉任务,面临着目标尺寸微小、对比度低、背景噪声干扰强烈及数据稀缺等多重挑战,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检测精度与实时性。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大多基于分割范式,通过设计结构较深的编码器-解码器网络实现分割掩码的生成,由于缺乏足够的特征表示和学习能力,在应对各种复杂场景时检测精度较低。鉴于此,受启发于人工智能领域扩散模型技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本文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将红外小目标检测问题描述为生成式任务,并提出了一个条件去噪网络diff-ISTD。该网络利用逐步去噪与重建优势,挖掘图像内在深层次统计特性,从而能够更精确地区分并捕获微弱且易于混淆的小目标特征。具体来说,该网络包含条件分支网络以及去噪分支网络,分别用于充分提取红外图像的先验知识和细化含有噪声的掩码。此外,本文还设计了一种并行双维自注意力计算(PDSA)模块,融合空间与通道维度分析,极大增强了模型对全局结构和局部细节的把握力,克服了由分辨率和环境多样性引起的目标模糊难题。综合实验结果显示,diff-ISTD在面对极端检测条件时,相比目前先进的分割方法,展现出卓越的性能与更高的检测效率,为克服小目标检测领域的长期挑战开辟了新路径。

    2025年06期 v.47;No.390 757-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红外运动模糊图像的非均匀校正方法

    林中骏;黄新栋;李争;

    红外焦平面阵列传感器因制作工艺与材料限制,其探测单元在接收相同强度红外光时响应不一致,导致生成图像中存在显著的非均匀性噪声。为有效抑制该噪声,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运动模糊图像的红外非均匀性校正算法。该算法利用红外运动模糊图像的特性,通过滑动窗口技术分离图像中的非均匀性噪声与场景信息,并基于分离出的噪声特征实现图像校正。实验结果表明,经本文算法校正后的图像,其非均匀性指标较原始图像显著降低了4.2%,有效提升了红外图像的成像质量。

    2025年06期 v.47;No.390 76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改进U-net的电气设备紫外图像放电光斑分割

    申万科;李罗璟懿;方春华;江全才;陆杰炜;夏星宇;彭万钊;

    提出了一种名为VA-Unet的语义分割模型,旨在解决传统分割方法在电气设备紫外检测任务中面临的复杂背景及小光斑分离困难、特征选取复杂、分割精准度低等问题。VA-Unet引入了VGG16特征提取模块和迁移学习,提高训练速度并增强模型泛化能力;同时,增加了注意力门(Attention Gate)以提高模型精度,从而实现对紫外图像放电光斑的精准分割。此外,VA-Unet采用混合损失函数代替单一损失函数,解决了紫外放电光斑数据集样本不平衡的问题。实验表明,VA-Unet模型在紫外图像放电光斑的精准定位和准确分割方面表现突出,其IoU,PA,F1-score评价指标分别达到84.09%,88.20%,91.35%,相较于初始U-net网络,分别提升了14.41%,3.24%,9.22%。

    2025年06期 v.47;No.390 770-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材料与器件

  • 固化技术对OLED微型显示器玻璃封装可靠性影响

    周芳;王光华;周允红;段谦;谢虹忆;杨炜平;金景一;孙伟杰;左俐娜;施梅;

    本文以硅基有机电致发光OLED微型显示器生产中的玻璃片封装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热固化和紫外光固化两种固化技术对玻璃片封装技术可靠性的影响,并从玻璃片封装的效率、对齐精度、粘接强度、环境老化缺陷,光电性能等方面对两种封装技术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紫外光固化玻璃片封装技术在生产效率、对齐精度、粘接强度、环境老化缺陷方面均优于热固化方式,而在光电性能方面差别较小。

    2025年06期 v.47;No.390 779-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无损检测

  • 高压釜泄漏红外检测算法

    李衍志;郝朋越;张维国;古健;宗井彬;张凯;郭丽敏;

    高压釜是湿法冶金和化工等领域常用设备,一旦发生泄漏,就会导致高压釜内压不稳,严重的甚至引起爆炸,威胁生产安全。对此,提出了一种结合红外图像滤波、分割和帧差法提取泄漏气相介质的形态变化特征,并通过多元高斯分析实时定位泄漏位置的湿法冶金高压釜泄漏红外检测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泄漏发生后在1 s的时间跨度内检测到泄漏的准确度为95%,在2 s的时间跨度内检测到泄漏的准确度为98%,能够有效获取到泄漏源的准确位置。

    2025年06期 v.47;No.390 785-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